法律書寫通俗化之思考—從密西根法律白話文運動談起
我國司法文書用語,由古至今代代相傳自成一格之慣用語詞及行文腔調。諸多自五四運動以降,即已逐漸不見於日常書寫之用詞,仍在作為公牘的判決書中遺有殘影。有鑑於我國司法文書用語詰屈聱牙、晦澀艱深之歷史傳統,已然造成人民親近、瞭解司法障礙,前司法行政部(法務部前身)曾於民國62年發布「司法機關改革司法文書加強實施要點」,明令有關訴訟及及非訟事件的公告一律改用語體文字,司法文書除民刑事裁判主文、引用法律條文及判例解釋原文外,應盡量使用語體文,並強調語體是要把握「淺顯易懂」之原則,而非必然需將所有字彙口語化。 20多年後,司法院於86年11月間成立「裁判書類通俗化小組」,目的在「改進裁判書類用語,使裁判書類用語通俗易懂,達成法律與人民生活結合,以建立全民化的司法」。然而,直到106總統府召開司法改革國是會議,依所公布之分組議題清單「第四組:參與、透明、親近的司法:議題4-4、親近人民的司法:子題1『司法文書與司法語言之改革』」,司法文書及語言仍是亟待改進的司法革新事項。我國推動司法文書通俗化,前後已逾40年,迄今未竟全功。 肩負著歷史文化遺跡之舊有法律書寫模式,如何因應社會變遷以拉近司法與人民之距離,並非我國獨有之挑戰。在外國經驗上,日本、德國、美國均曾面臨法律規範、裁判文書甚或律師書狀等各類司法文件上,法律用語應否通俗化、應通俗化至何種程度之辯證及實踐。106年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四組籌委高茹萍(臺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),曾在第四組的群組討論中提到「法律文書白話文的改革目的,主要是讓閱讀法律文書(例如判決書)的當事人得以理解的敘述方式看懂,…至於看得懂的法律文書該如何定義?我们將朝向蒐集國內外的評估基礎…。」 因此,本文即以美國密西根州法律白話文運動(Plain English/ Plain Language Movement in Law)為基礎,就該州在法律白話文推行過程中,關於「淺顯易懂」或「艱澀拗口」之法律用語如何界定、法律白話文運動遭受之批評及釋疑、實證研究之操作及結果等事項提出簡介,以供作為我國推行法律白話文運動之借鏡,並就我國法律白話文(尤其是判決白話文)運動可資思考之改革方向,提出建議。 全文刊載於全國律師2017年4月號(21:4期) 文章連結: http://www.twba.org.tw/Manage/magz/Upl...